10月30日下午,437必赢会员中心举办了“以人文之‘工’开辟智能研究的下一个春天”专题讲座,特邀同济大学汪镭教授担任主讲。商必赢部分教师代表、2025级研究生参加了此次活动。
首先,汪镭教授从人工智能的基本定义出发,指出传统人工智能研究多将“工”理解为“工具”,而“人文之工”则指向人文学科中蕴含的思维精髓与价值内涵。他系统梳理了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及典型算法,包括鱼群算法、蚁群算法、迁移算法等源于自然现象与生物行为的智能模型,并强调这些算法的设计背后,蕴含着深刻的协作、适应与进化逻辑。
在探讨人工智能的研究范畴时,汪镭教授指出,人工智能不仅覆盖机器人、认知科学、教育学等多个前沿领域,更广泛渗透至农业、艺术、金融、法律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。他特别提出,人工智能不仅是技术工具,更是一种具有平台性特征的“形容词”,必须与具体的应用场景和社会需求相结合,才能发挥其真正的价值。
在谈到人工智能的人文含义时,汪镭教授强调,任何技术工具都具备社会属性,其发展离不开对人文学科精髓的汲取。他呼吁在推动人工智能研究与落地的过程中,必须重视其社会影响与伦理边界,引导技术向善、为人所用。
在互动环节,大家结合商科专业背景,就人工智能革命下如何保障职业发展空间、技术革新等问题进行了提问。汪教授也逐一进行了解答。整场讲座内容层层递进,理论与现实交织,为与会人员提供了一次深入思考科技与人文融合的契机。讲座在掌声中圆满结束,大家都表示受益匪浅,对人工智能的未来与个人发展方向有了更清晰的认识。
此次活动是商必赢研究生卓越讲坛暨“博学”学术沙龙系列活动的组成部分。商必赢将继续以卓越讲坛为着力点,推动校际交流、学科融合与科研创新,不断提高必赢教师科研水平,赋能研究生教育的高质量发展。

